找到相关内容80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二谛与三性说之辨析

    说法不有亦不无,亦因缘故诸法生。’何者?若时机因缘执有,则说空门。若时机因缘执空,遂谈有教。为破有,故不存空。因治空,故不立有。故说有而不有,言空而不空。破立一际,遮照同时”。(注:见《御录宗镜大纲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3460430.html
  • 王阳明排斥禅宗契入天台

    何形得有尘?   莫道先生学禅语,此言端的为君陈。   诗中“谩从故纸费精神”出于古灵行脚和尚:“本师有一日在窗下看经,蜂子投窗求出,师睹之,曰:世界如许广阔,不肯出,钻它故纸驴年去!遂有偈曰:空门不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3760562.html
  • 清及近代僧尼诗文

    用禅慧之灯去照照往日梳装的镜台,它是空荡荡的,你就懂得它了。   再生,俗姓姚名娟,字灵修,为姚希孟之孙女。嫁与侯生演,演从父殉国,遂入空门。有《再生遗稿》。她有一首《仲春十五夜,大人山中言旋,即别写怀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4660572.html
  • 关于变文体裁的一点探索

    文为发愿作福之举的。”[45]写卷人把变文也作为“经”,因而才有这种说法。《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》,也是原标题,结尾有讲师保宣的自述:“但保宣空门薄艺,梵宇荒才,经教不便于根源,...”《破魔变文》末云:“某乙禅河滴(嫡)派,象猛脱修,学无道化之能,谬处赞扬之位。身心哉灼,悚惕何安!辄述荒芜,用申美德。”《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》末云:“但保宣空门薄艺,梵宇荒才,经教不便于根源,...

    伏俊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94960803.html
  • 台宗性修二德探究

    观假,后观中。  空观。佛门又称“空门”,佛陀又叫“空王”。可见,这个“空”字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它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。但佛教的“空”,并不等于社会上所说的“酒色财气,四大皆空”的“空”,也...

    释界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4660869.html
  • 意境内涵的文化学阐释

    、境界等)有着密切的关系。  释家文化,部派林立,学说各异,但能体现其共同特色的最高范畴,便是“空”。因而,佛教也称为空教或空门。《佛学大辞典》云:“因缘所生之法,究竟而无实体,曰空。”《维摩经弟子品...

    古 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3161309.html
  • 马祖与《楞伽经》·《二入四行論》

      无门为法门。        佛语心为宗,无门为法   门。   无门为法门者,达本性   空,更无一法,性自是   门,性无有相,亦无有   门。故云,无门为法门。   亦名空门,亦...

    石井公成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95161407.html
  • 试论谭嗣同在维新运动中的佛学思想

    用自然科学知识来解释佛学唯心主义的。   谭嗣同提倡佛学,崇信佛教,并非是消极地逃遁空门,取得精神上的安慰,以求个人成佛。他想以佛学思想为武器,从中吸取力量,奋发有为,改造社会。这一点可以从他写《仁...

    高振农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0761484.html
  • 契嵩思想研究──佛教思想与儒家学说之交涉

    矣”(注78)   佛制规定世人出家,可藉其部分衣盂之资金,以孝养父母,身栖空门,心不遗亲,此出家之孝亦可谓深体孝道之旨矣。复曰:   “然丧制哭泣,虽我教略之,盖欲其泯爱恶,而趋清净也。苟爱...

    刘贵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1661493.html
  • 太虚印顺对中国佛学态度的比较分析

    所长,而任举彼二之一不足以代替中国之所有。……又中国人向称佛教为空门,虚无寂灭,诋为蔑伦逃世,使闻者因而却步,不敢一究佛法。今若更盛张‘解脱同归寂灭、法性皆空唯名’之说,不益将示佛教为畏途,拒人千里乎?...

    李宜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1961562.html